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下,一些地区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方面遇到瓶颈,主要体现为与特色产业相关的部分农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产业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准不够高,产业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链部分环节缺失致使产业自身风险缓释能力不够,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着农村特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农户的效益和增收,甚至会使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出现逾期或产生不良贷款,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受损,因此,增强农村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提升其软实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是“软实力”?为什么“软实力”弱就会缺乏内生动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区在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时存在贪大求快的倾向,注重规模而忽视质量,注重园区建设而忽视分散小农经营的需求满足,注重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的强化,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村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发展的后劲不足。在当前的形势下,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要稳中求进,要做好中长期规划,要有意识地补短板,尤其是要提升特色产业的软实力。
如何提升农村特色产业的“软实力”?那就是要做好“三个驱动”,即科技驱动、人才驱动及数字化驱动。
做好科技驱动是强化农村特色产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让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含金量的“助推剂”。提高农村特色产业的含金量体现为,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传统种植、养殖的水准和效率,致力于生产高品质、高回报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要让科技赋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附加值较高的延伸产品,让整个产业的价值含金量大幅提升。例如,畜牧养殖业所产生的部分动物内脏等可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取出价值含量较高的生物制剂,而这就需要高新技术的引入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科技驱动贯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久久为功,因此,各地区既要与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主体协同合作,又要出台和不断完善农村特色产业科技驱动发展规划,定期检验相关科技的运用对于产业促进的效果,及时调整策略,让科技驱动真正成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做好人才驱动将有助于构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果说,在近些年推动特色产业可见的成果是,特色产业园区、冷链物流、中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那么,从软实力构建角度来看,人才体系建设应该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例如,在种植养殖环节,不可忽视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老农民”,这些从事农业多年且土生土长的农民知识层级不一定很高,但正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再加上其对于当地风土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农业“能手”对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能手”的作用,通过“师带徒”等方式,让更多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得到分享和传承。当然,在人才体系建设中,还要引入具备更加专业和前沿技术的人才,使得特色产业插上先进技术的翅膀。
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是非常多元的,在某些领域的确需要专业人才的储备。例如,记者在采访养殖业时发现,肉牛产业中的屠宰环节就很缺乏人才储备,甚至一些国家到中国来寻找宰牛的专才,而国内肉牛屠宰的人才也是很紧缺的,这也是这个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当然,诸如市场人才、运营管理人才等在农村特色产业中也很紧缺。由此,如果想增强农村特色产业的软实力,必然需要建立与产业相关的人才库,将围绕产业链上各方面的人才分门别类纳入人才库,同时,要建立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激励机制,让这些人才能够为特色产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化驱动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标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一定需要数字化驱动的力量。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地区在尝试基于特色产业发展做部分数据归集,以及时反映相关产业的运行状况,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往往都是政府部门牵头,购买第三方服务,但大部分这些数据生成以后,缺乏有效的挖掘和运维,更重要的是真正需要这些数据的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难以获取,数据驱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开发了针对肉牛养殖的大数据平台,该地区的肉牛所在位置、数量、活体基本情况等信息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智能耳标识别,当地金融机构本来就在推动活体质押贷款,而上述数据并未完全对当地金融机构开放,导致金融机构在贷前调查及审贷、批贷、贷后监管等环节付出更高成本,效果还不理想,这无形中产生的“数据壁垒”不利于产业主体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
数字化驱动需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充分协同,更需要形成有利于产业主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共享和运用机制,让农村特色产业搭上数字化快车,使得产业发展的效能大幅提升,风险大幅降低,农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更为强劲。